第二八三章 医院、防疫、显微镜(1/2)

中国明对于世界的贡献,可不仅仅是一些官制度、四大发明之类的。浩瀚璀璨的中国历史,留下的宝贵遗产,并不比欧洲的工业革命逊色。哪怕是欧洲的工业革命,若是缺了中国明成果的贡献,也不可能成功。

比如,肖图白就发现,医院并非自己独创,中国汉朝时,就已经出现了医院制度。西汉年间,黄河一带瘟疫流行,汉武帝刘彻就在各地设置医治场所,配备医生、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这是最早的官府开设的医院。

宋朝时,有官府运营的“安济坊”医院制度,民营的“养济院”、“寿安院”,和慈善机构“慈幼局”。

明朝初年,也有类似的官营医疗机构,但是由于是慈善性质,随着国库无法支撑这种行为,明朝中期已经名存实亡。

肖图白主持下,医院制度自负盈亏,劫富济贫!简单说,就是对富人征收更贵的医疗服务,对穷人提供免费和廉价的医疗服务。

免费和收费的服务,区别仅仅在于医生的资历、水平上。有名的神医,自是高收费。但是,普通的医生,费用是比较低廉的。

相对于而言,特区医院中,最普通的医生,也是经过正规的医教育,属于比较靠谱的。比之大明常见的乡下赤脚医生,平均水平要高几个档次。因为,大明乡村活跃的一些赤脚医生,大多数并不精通医术。仅是记住少数一些药方,照猫画虎,碰运气的开药方。

特区的医院,此时已经拥有6座,注册的医生有1400多人。此外,还有护理、徒等等相关的人员5000多人。

天津的医院打破成规,不以门户之见,除了继承和发展本国的中医之外,也强调翻译、研究西方人的医出版物。

其实,17世纪的欧洲医术。还远远比不上中医先进。但是。自然科的兴起,同样也开始使得欧洲的医,在解剖、医统计等等领域,形成了优势。而逻辑、数方法。应用在医研究上。让西医打下了严谨化、标准化的基础。

简单说。此时的中医底子厚。但是靠着自身的理滦究,发展已经很迟缓、乏力。只有走和自然科融合,吸取更多养分。从能从老树上焕发新枝。在于吸取自然科研究成功方面,西方的医已经走在东方的前面。

天津此时早就翻译了西方的《人体结构》、《医统计方法》等等著作,这些格迥然有异中国医的观点,在天津的医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体结构》的理论,这可不是解剖一两具尸体就能完成,而是要解剖成百上千的尸体啊。西方的解剖,最开始是靠偷窃尸体,后来是军队提供战场敌人的死尸,顶着重重压力,发展了大约三百多年,到了16~17世纪,解剖已经非常先进了。

中国也存在解剖,但是主要是破案验尸,根据尸体的特征,调查死因,但是并没有侧重与医理滦究。所以,中国的解剖,相对于西方是落后不少。

《医统计方法》这部西方书籍的意义,主要是用统计的方法,更精确的研究病因、病例。这种做法,使得医研究更加量化。增加了确诊概率和治愈概率。比如,一门医,西方医生能给出统计治愈率35.7%,而中医就不能给出具体的确诊率、治愈率的数据。一方面,中医不讲究具体,不讲究详尽统计。本质上,中医在数上,就有巨大的缺陷。因为,没有养成用详尽数据去总结分析的好习惯,使得中医自我优化的能力,也显得偏弱。

在天津的医界,《人体结构》很多的中医们感觉难以接受,并不是这门理论的谬误之处,主要是道德上的问题,这年代的医生,还难以接受解剖人体,哪怕是解剖尸体,也是道德所不能容忍的。当然了,也有一些思想开阔的医生,非常赞赏解剖,提出将这种术,融入中华医系统中。

而《医统计方法》用数统计,来研究医,本质上也是肖图白一再提倡的。

这个年代中华化,包括医方面,有着巨大的优越性,所以也是具备“海纳百川”的气度。在认为“蛮夷的术虽然粗鄙,但也有可取之处”的前提下,以中医为本,但是消化吸收外来的理论。

除了吸收西方此时已经有了医理论之外,对于前沿的“微生物”、“细菌”等等方面的研究,特区也处于领先地位。

这要得益于显微镜的引进。

显微镜这种17世纪刚刚发明没多久的光仪器,天津已经完成了从引进到仿制,当然,还是需要进口无色透明的玻璃。

由于能自产显微镜,所以这种工具在天津已经很普及。医院、校等等场合,提供了2000多具显微镜,供其研究。

研究的成果虽仅限于,证明了水里面、粪便中,以及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能是导致瘟疫等等传染病的主要原因,逐渐也开始被认知。

而为了令特区的普通百姓特见识水中的微生物,特区的医院组织了宣传科普活动,带着显微镜走村串乡,让许多百姓亲自用显微镜去看水里面的微生物。

于是,很多的百姓纷纷震惊说道:“原来,佛祖说的一杯水中,八万四千虫,是真有其事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明末皇帝分身】最新更新章节〖第二八三章 医院、防疫、显微镜〗地址https://wap.67x9.com/8/8408/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