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四章 新任的天津巡抚(1/2)

定兴县是崇祯九年鞑子入寇,攻破的十五座县城之一,城破之后,满城皆屠。包括代替定兴县令守城的鹿善继,也遭到鞑子贝勒阿巴泰的残忍杀害。在鹿善继守城战死后,其生死之交孙承宗奔赴定兴县,扶棺而哭。

不过,孙承宗、鹿善继当年在努尔哈赤叛明不久,便认识到后金崛起,是大明的巨大祸患,在萨尔浒之战,两人先后请旨经营辽地。关宁军和东江镇,皆是两者制定出来的战略部署。

不过,再好的战略,也需要中央的政策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才能起到效果。明廷在后金崛起后,政策一直是摇摆不定,忽的激进、忽的保守。摇摆不定的战略,加上财政供给不足,各种美好的战略,都成为泡影。眼见着后金征服蒙古,改国名为清之后,越发难以遏制。

孙承宗在定兴县为鹿善继哭灵,一直到下葬之后,才稍微安定心神。而在定兴县的小吏,将一份抄录的《邸报》内容送至,孙承宗便迅速的翻阅。

而关于温体仁的迁都论,成为这期《邸报》的焦点新闻——“燕都之形胜,不足恃也!”

孙承宗愕然,心道:“燕京虽然有诸般缺陷,这需要多年在燕京领军作战,才能看出道理。温体仁不过是一届人,从未有过督师军旅的经验,也不知如何得出这般结论?”

燕京的防御缺陷,孙承宗也是心中有数。不过,孙承宗过去的思路,是上书请加固燕京周围城关隘。

事实上,城关隘缺口何止数万个,处处皆修补,耗资何止数千万两。哪怕是每年挤出数百万两拨款,也得几十年时间,才能够修补完成。哪怕是城所有的缺口都被修补完善了,也需要精兵强将去守卫吧?

明廷最大的问题。不是城年久失修,更重要的是没有足够精锐、可战的士兵。随着对温体仁奏折的,孙承宗面色越来越凝重。

“......以燕都僻处一隅。关塞之防,日不暇给,卒旅奔命,挽输悬远。脱外滋肩背之忧。内启门庭之寇,左支右吾,仓皇四顾。下尺一之符,征兵于四方,恐救未至而国先亡也!”

这一段字。已经将燕都的缺陷挑明了,由于燕京形胜的缺陷,使得敌军很容易攻入京师附近,将之包围。而次次皆需要仓皇召集外镇兵马来救援,也不可能每一次都能成功的解救成功吧?如果有一次援兵来迟,恐怕大明便会已经亡国了.......

孙承宗阅罢,不仅掩卷沉思道:“好一篇气势磅礴的雄,其气度、深度绝不类温体仁的手笔!不知道。究竟出自哪位大才?”

汉唐兵书重骑兵。宋朝兵书重弓兵、器械,明朝兵书重火器。军事地理方面,历朝皆有所研究,但是清初的顾祖禹,才是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的集大成者。这篇来自千古军事地理大成者的顾祖禹手笔,孙承宗也只能叹服。

孙承宗读罢后。却是摸了一把眼泪,道:“这般旷世奇才。如果早生三十年该多好。”说着,孙承宗却是将这篇章。在鹿善继坟前,进行焚烧道:“老弟,你在九泉之下,也看看这篇章吧!”

正在孙承宗心潮澎湃之际,远处传来马蹄。但见到,一名宦官,在数名骑士的护送下,直奔而来。

“可是孙承宗老大人?”宦官喊道。

孙承宗愕然:“我已告老还乡,不问朝野大事,不知天使寻我这个山野匹夫何事?”

宦官道:“圣上口谕,大明将才凋零,圣上有意创‘黄埔军校’专事培养将才,迫不得已请老大人出山......”

明朝初年也有培养军事人才的“武”,不过也就洪武年间曾经非常重视,后期越来越荒废。

此刻,请孙承宗出山,筹建的“黄埔军校”也等同于大明中央武,准备从有化的基层官兵中,抽调人才进行深造。之后,再派回军队中,进行追踪其战场上的表现,对可造之材进行不断的提拔、升迁,给大明培养出一批中央军校系的军官,更是有利于改善明末的地方藩镇军阀化的态势。

至于县中普及军事科目,暂时限于朝廷财政压力,还不准备实行。

孙承宗犹豫半晌,叹道:“走吧,公公,带我见皇上!”

鹿善继的死,给孙承宗刺激很大。如果大明有精兵良将,可以将鞑虏挡在国门之外,鹿善继何至于遭此横祸?哪怕是为了鹿善继这位老弟报仇,孙承宗也愿意拼着这身老骨头,给大明培养一些可用的将才。

——————————

迁都的舆论,显然也是很快传到了葛沽。葛沽军民中,纷纷对此进行热议。甚至盖过了朝廷派遣新一任天津巡抚的消息。

“终于要南迁了!”肖图白露出了一丝笑意。

将岸道:“迁至南京,朝廷至少能修生养息吧!“

肖图白点头道:“太祖当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之所以成功,便是因为金陵地区经济繁荣,能够积攒钱粮。用这些钱粮,养精兵,从而获得问鼎天下的资本。元末时,蒙元拥有百万精锐兵马,但是财政不足,靠着纵兵抢劫百姓获得军费。因此,越是派兵镇压起义,义军规模便越是庞大。而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明末皇帝分身】最新更新章节〖第一五四章 新任的天津巡抚〗地址https://wap.67x9.com/8/8408/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