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捡你那年,雪下的大(3/3)

“你真找儿媳妇。呸,你给我找对象了。。”

‘啪’轻拍自己一下的赵麻麻骂道“瞧我这嘴。你找。。”

话没说完,赵守时直接点头,“得,您别难为自己。我承认,重庆的,才谈一个月。您也别太高兴,指不准就把我给踹了。”

赵麻麻笑的跟盛开的牡丹一样。把杯子往前一伸,“给我来点,我尝尝。”

“你们说什么呢,神神叨叨的。”

赵麻麻一拍酒坛,嘿嘿一笑,“这酒,儿媳妇酿的。”

老头倒是沉稳,眉头一挑之后便喜笑不动于色,把三两的酒杯往桌上一磕,沉声道“倒满。”

同样端坐的许明真听说是未蒙面的嫂子酿的桂花酒,抬起手来道“给我也来一”

“喝你的牛奶吧。”

“我长大了。”

“哦,那你可以喝果汁了。”

“”

~~~~~~~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普及于汉代,定型与唐初,盛行于宋朝之后。

在上古时期,太阳与月亮代表白天与黑夜,当太阳落下后,黑夜与恐惧一同来临,而一轮明月照亮了大地,安详而宁静,是黑夜中的光明使者。

也许对于太阳,当时的人们还有着爱恨交织的情绪,但月亮却获得了人类一致的称赞。

而那时,人们表达自己内心的崇拜与感激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跪拜礼敬。

在当时,这是一种祭祀仪式,是统治者的专利,是集权统治的象征。

从魏晋开始,文人们观赏祭拜、吟诗作对,编织出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神话故事,并在民间流传。

至宋时,八月十五被定为中秋节。

就这样,一步步演化,月亮不在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它彻底坠入了凡俗,被人们赋予了“团圆”的情感意义。

月亮的圆满预示着人间的团圆。

苏东坡一首《水调歌头》道尽了人们心中的无限惆怅。

月饼是中秋节的节令美食,它的圆本身本身就代表了意义——这就是可以吃的月亮。

美食必然需要美酒相佐,就像重阳饮雄黄,中秋则要饮桂花。

吃月饼,饮桂花酿,恍若月宫之内一般。

平日里不好酒的赵守时主动提议喝酒,就是因为这酒的特殊。

这是裴幼清参与酿造,特意嘱咐要让赵守时带着的。

桂花酿本来就重庆特产名酒,是她家乡特产。

或许不贵,但这份心意确实应景,属于那种礼轻情意重。

相思赋予谁;妆台纤纤指;偶然谁弹碎;佳人许梦里。

诗人爱喝酒,都说酒这玩意可以启发灵感;而诗,赋予了酒不同的浪漫与情感。

诗酒交融,奔放豪迈。

今日适逢中秋佳节,一杯桂花酿,让赵守时想起了一部动画片《你的名字》。

或许,真人版也不是不可以。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从电台主持走进娱乐圈】最新更新章节〖第五十五章 捡你那年,雪下的大〗地址https://wap.67x9.com/66/66798/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