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改元大典(2/2)

下士林儒生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恩典。这些通过考进士而有如今地位的文臣,最关心的当然就是科举了,所以这个圣旨一宣读完毕,大殿内外的气氛更加热烈了,百官三呼万岁的声音也明显高涨了不少。

殿内外跪拜的大臣们,本来以为这就已经结束了。但是没想到,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兼军机大臣孙承宗又占了出来,宣读了一道更加令人震惊不已的圣旨。

令人震惊的不是开武举,因为武举早就有了,明朝的时候各省都有武学,虽然不少都是摆个样子,但武举却是是不是就要搞上一次的,如今的山海镇总兵赵率教就是武进士出身。

群臣震惊的是,这次开武举的规模,京营、九边、天下各地都指挥使司,都要参与,而且功臣子弟、尚书侍郎、地方督抚,都有名额可以推荐入读讲武堂,而且半年结业就授官。这在朝臣们看来,又是从未有过的一个天大恩典。

这下子不光是文臣了,本来一直抱着看热闹心态的勋贵武臣们,也一下子瞪大了眼睛,支起了耳朵,等到孙承宗念完这一道圣旨,勋贵武臣们立刻与文臣一起高呼万岁,声音比之前自然是大了不少。

群臣的表现,高高坐在御座之上的朱大明,当然也把这些都看在了眼里。但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利不起早,这就是人性之中最基本的东西。单纯用儒家的道德仁义,来要求大臣们公忠体国,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他们的利益,与朝廷的利益,特别是与皇家的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才能真正驱使这些臣子为大明的中兴效死力。

对于这一点,朱大明看的很清楚。明朝官吏的俸禄,相对比较低微,若是再不给他们一些特权,很难保证他们多数人对朝廷的忠诚。几道圣旨宣读完毕,改元大典的第一项仪式算是结束了。

朱大明返回中极殿更衣休息,然后在司礼监曹化淳和徐光启等礼部官员的安排下,在大内拱卫司和分布在宫城、皇城外围的上十二卫精锐护卫下,起驾出了紫禁城。

这是朱大明第一次离开紫禁城,但是并没有走多远。因为社稷坛和太庙,就在宫城与皇城之间,过了午门没多久,连皇城都没出,就到太庙的位置。

明代的北京城四四方方、一圈套一圈,最外围是外城,然后是内城,内城里面是皇城,皇城里面就已经算是北京城的核心地带了,紫禁城和北海、中海、南海都在皇城之中。紫禁城当然是其中最核心的一块区域了。太庙与社稷坛就在承天门与午门之间的宽阔御道两次左右分布。

皇帝到了太庙、社稷坛也是要下跪祭拜的,祭拜以后,由礼官宣读祷文,然后在专用的焚帛炉之中焚毁。

所有这一套程序走下来,朱大明也是感到疲惫不堪,再加上严寒的天气,原本还想走出内城,前往位于外城永定门内侧的天坛,祭拜上天的朱大明,突然有了一种庆幸。

由于司礼监和礼部,以及光禄寺等负责礼仪的官员劝阻,皇帝不必为了改元的事情,亲赴天坛,只需由礼部选派礼官前去代祝就可以了。

就这样,从太庙、社稷坛返回宫内,然后拿出一笔银子、锦缎和内廷造办之物,赏赐给群臣、勋贵和皇亲等随扈人员,改元大典繁忙的一天就算是结束了。

从这一天开始,大明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崇祯元年,自然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崇祯皇帝。

来到这个时代的几个月里,朱大明始终徘徊在身份认同的模糊与纠结之中,那颗来自后世的灵魂,时不时地就会令他记起三百多年后的那个自己,然而随着改元大典的结束,一个全新的崇祯皇帝诞生了,他就是这个时代的朱由检,一个拥有未来三百多年历史常识的崇祯皇帝。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日月当空照中华】最新更新章节〖第六十八章 改元大典〗地址https://wap.67x9.com/5/532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