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项目组成立(2/3)

组里呢。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

众所周知。

华夏的科研体系除了学士-硕士-博士-副高(副教授)-正高(教授)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殊序列。

那就是青尖、优青、青江、青千、杰青、长江、大千。

其中青尖,指的是青年拔尖人材。

这是一顶目前市场上认可度很高的铁帽子,薪水行情大约在30-40万之间。

优青,则是优秀青年基金。

目前除了国内优青,还有一个海外优秀青年,简称海优。

大概意思就是在外面读博士,或者在外面做博士后,做的挺好,论文挺多,然后引进回来当教授or副教授。

剩下的青江便是青年长江。

青千指的是青年千人等等……

青年长江又叫做小长江,对标的是优青,可以算是青年阶段达到的第二高梯队。

这一档再上去便是杰青,可以对标长江学者和大千————其中大千的全称在国内是一个禁词,甚至互联网都搜不到,为的是保护那些上榜人才。

另外在小长江之上、长江之下还有一个万人计划,地位上显得稍逊一筹。

也就是说。

‘青,字头的极限,便是杰青。

目前国内杰青的资助力度大概每年国家拨款四五百万,所属单位一般会1比1配套经费,偶尔也有1比2和1比3的。

杰青的本子大概每年三月份左右提交,然后初审,初审过了就上会,再往后就是一些404的内容了。

同时作为国内科研帽子的第一梯队,杰青还有一个别称。

叫做……

半步院士!

而陆朝阳早在数年前便入选了杰青名单,并且随着成果的积累,他已经有了冲击那座科研最高峰的资格。

一旦能登上山顶,那就是……

华夏院士

但这看似简单的一步之遥,实际上却难如天堑。

首先横在陆朝阳面前的,便是他的年龄。

陆朝阳是82年生人,今年刚好40岁。

而华夏最年轻的院士叫做卢柯,当选年龄38周岁。

比卢柯年纪稍晚点的是张亚平院士,同样也是38周岁多一些的时候选上的院士职称。

但是……

这两位大佬都是在十多年前评选上的院士职称,这些年实际上在年龄这块国内的线一直都在收紧。

除此以外,他们的研究方向也远远没有量子物理这般非议重重。

可以这样说。

若不是这几年九章计算机、墨子号卫星以及今年的诺贝尔奖,很多人对于量子物理的概念都是模糊的。

更关键的是……

评选过院士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华夏院士的评选其实在规则上非常的严格。

一般来说。

华夏的院士评选两年一次,增选奇数年一次。

凡是连续3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和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的有效候选人,就要停止申报一次1次————这就基本上代表着你的院士之路了。

每一次的申报评选,都是在消耗掉自己的复活甲。

因此对于陆朝阳而言。

他必须尽可能的抓住各种出成果的机会。

但如果留在潘院士的团队,陆朝阳即便做出了成果,也很难脱离潘院士的影子。

因此……

这次潘院士便将一部分课题转移到了徐云的项目组,由陆朝阳独立进行完成。

以陆朝阳的能力。

那些课题保底最少能出两篇级的论文,运气好三篇甚至四篇也不是妄想。

这种成果对于陆朝阳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即便是普通院士也不一定能在短周期内产出这种量级的成果。

这就是发现了一个新物质…或者说新微粒的好处,就和副本开荒一样,所到之处都能找到不少有价值的装备。

至于徐云嘛……

对此自然没有意见。

毕竟就像上面说的,术业有专攻。

如同学霸文作家写不来狗粮文一样。

徐云在极化激元和高斯玻色取样方面的知识积累相当有限,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靠着自己的能力解决这几个内容。

如果潘院士不提供人选,徐云也会自己去找人————只是找的不是陆朝阳这种挂壁罢了。

因此陆朝阳和徐云之间并不存在什么摘桃子、抢功劳或者的情况。

所以没怎么犹豫,徐云便当场应下了这件事。

………

一周后。

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世界之眸,光源实验舱。

一群头戴口罩、身穿实验服的年轻人聚集到了实验舱的入口外。

徐云看着面前这十多位发际线一个比一个高的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走进不科学】最新更新章节〖第三百五十六章 项目组成立〗地址https://wap.67x9.com/308/308277/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