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庸人自扰(2/4)

与绝域之分,把中原以外地区为蕃部与绝域。所谓入藩,就是可以入朝为藩的地邻之国,《新唐书.西域传》载:“东至高句丽国,南至真腊国,西至波斯、吐蕃及坚昆都督府,北至契丹、突厥、靺鞨,并为入番,以外为绝域。”唐太宗曾有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因此,本朝对抵接的入藩,采取威服侵并的手段,扩大版图和影响。而对绝域之国,主要采取了互通友好的手段。因此随着本朝历代天子的作为,入蕃与绝域的范围,也在发展着伸缩变化。

凡是对唐朝有朝贡关系的部族或国家.都被发给12枚雌鱼符,上面刻有蕃国的名字。该国使节来朝,必须携带鱼符,正月来朝,带第一枚,二月带第二枚,依次类推。唐朝内部另有雄鱼符12,以相勘合。使者进京,有典客署安排馆舍与资粮供给。

蕃国进贡给朝廷的物品,入境时州县要具箱封印送京,具名数报于鸿胪寺。寺司验收后知会少府监及市司,由他们聘请“识物人”(专家)辨别物品,是否值得奏送朝廷,并确定其价格,以便作为出售或朝廷回赠的参考。使者回蕃,皇帝赐物于朝堂,也由典客佐其受领,并教其拜谢的礼节。

安息亡国后,大食也从绝域,变成了入藩的一部分,而随着可萨突厥的入朝,朝廷入藩的名单和项目上,又多了不少新成员,虽然这个藩国足够遥远。自从乾元改制,朝贡和赐还,也变成朝廷操持的国家贸易的一部分,常常会由朝廷派外使常驻其国,考察物产风情,然后指定一些朝贡的名目和具项,然后与之沟通,选择一些天朝特有的物产赐还。

作为兼职礼部侍郎的主官特权和福利,我可以在里面挑选出一些看起来具有潜力的项目来,然后报送给朝廷由官方进行经营,或者直接发标给某些具有实力的关系户,以竞投代理权。

处理完这些,我伸伸懒腰站起活动下有些僵硬的腿脚。

由于今天薛景仙临时请了假,于是我不得不“抱病”在家坐署办公,处理了一早上的事务,才把那些跑我家来汇报工作,夹带着少许与主官套近乎心思的,来自邑司、幕府、军衙、枢密院、各部等系统的部下文僚官属们,打发的七七八八,说实话老子不喜欢被围观,特别是一大群普遍年纪比你大,站在堂下秉气息声,用恭敬、殷切,热忱之类的眼神,等你拿主意的时候。

眼看天色已经靠近正午,堂下也没剩几个人了,我正想初晴叫进来揉揉肩膀和脖子,问问今天中午安排吃些什么,好好补一补耗费掉的脑力,是天麻猪脑子汤,还是茯苓炒龟胶,或者是椒灸乌鱼蛋。

随后就听见门厅通报。

通政司派人送来今天朝报和批转的奏事,五房判事官送来宰相枢密们的近期通详。还有起翰林学士院发来的御书揽要,匦使院(源自武周的举告法,类似信访举报机构)集贴等等,却都算不太紧要的事情了,我不得不重新坐下来。

“捡括令。”

我看着手中的朝报,不由会心一笑,这算是来自宰相们的反击吧,捡括令就是检地括户令。

战后重新统计出来,只有九百多万户,约四五千万,比开元年间足足少了两成多,而且比例很不均衡,青壮大量集中在一些较大的城邑中,而许多地方普遍缺少足够的劳力,导致土地大量落荒。

因此朝廷很早就开始土断检户,李泌在河北主持时,光是中都太原附近,就陆续搜出荫包户、寄户三万多口,又放宽户婚律里通婚、归化、入户等限制,将一些归化多年的熟藩户,也进行就地落籍,以补充赋税徭役人口的不足。

只是这次新刊发的捡括令又有所不同,主要是针对流往外地的匿户,又称补亡录入令,宣布匿亡他乡的百姓,只愿意回到原籍进行登记,就由官府租给田亩、耕牛、农具,若入客籍为奴而主家不报者,只要肯到官府出首,自动解籍释为良人百姓。

当然了,作为缓冲,要求各地六等以上的郡望大户等,在明年春耕前,申报名下的奴婢、佃客、部曲之数,以备朝廷。逾期匿报者,以后就没必要再申报了,反正这些不在申报中的人口一经发现,不但主家要受到重罚,而且这些匿户将视同无主,缔约直接废止,官府另行处置。

最关键的一条,鼓励乡人举告,以罚没的财物重赏之,这简直是挖那些大户的根子,要知道一个宗族豪强,再怎么把持地方,也不能封住所有人的口风,总有一些穷困潦倒已经满不在乎的破落户。

“然后呢。这好像不关我什么事吧”

我疑惑的看了眼特地跑过来一趟的皇甫曾,他现在已经是通政司左台。

“相公们只是希望能获得大人的谅解,此事并非针对门下的而已。”

我这才想起来,要说收留荫蔽人口的大户,我家的门下好像也有不少。

“叫初晴一下。”

片刻后蕾丝头花白兜缎裙的她出现在我面前,

“阿晴,我们家名下现在有多少人口。”

“直接在大人和殿下名下的大约有两万多口,主要是分布在各地的田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幻之盛唐】最新更新章节〖第四百六十二章 庸人自扰〗地址https://wap.67x9.com/17/17709/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