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城下盟(2/5)

有南方传统作物稻,甚至连苦寒地带的黑麦(青稞)、黄麦(燕麦)、大豆类作物也有种植。

作为一个接近热带的丛林,各种蔬菜水果相当丰富。据《蛮书》各种文献的记载,南诏菜蔬类有“葱、韭、蒜、箐”等,水果有桃、梅、李、柰、荔枝、槟榔、河黎勒、椰子、甘桔、甘蔗、橙、柚、梨、杏等。所出产基本与汉地的黔中、岭南、闽中无异。

只是南诏因为特殊的气候环境,不养桑蚕而养拓蚕,所谓“蛮地无桑,悉养柘”,“食蚕以柘”,村邑人家所种柘林多者数顷,柘林树干高数丈,初蚕在2月出,3月中出茧,虽然蚕茧要小于汉地,但胜在多产,所抽之丝织锦绢,别具一格极为精致。这种织物,又被称为南蛮锦、罗蛮绫,是剑南西川的重要土贡之一,而且南诏也有茶叶生产,则主要在银生城界诸山附近,即南诏银生节度之地,今云南省景东至西双版纳地区,南诏统治者所饮之茶全部来自银生产地,因为气候湿热不耐贮存,因此产生了堆茶发酵工艺,这也是后来闻名中外的普洱茶原形。

由于常年相对气候温宜而多山,南沼各种山地特色畜牧业也是“六畜兴旺”。据《西洱河风土记》载:“畜有牛、马、猪、羊、鸡、犬。”《南蛮书》里亦说“畜产有猪、羊、猫、犬、骡、驴、豹、兔、鹅、鸭,诸山及人家悉有之”。

南诏所产马当时已闻名全国,我在山上所看到的那种个头矮小而四蹄圆大粗状的,据说就是可以日行山地数百里被称为神驹的“越睒”。南沼牛马的饲养是按照季节,不仅在野外放牧,还修建了马厩,采用槽枥喂养,一槽有马数百匹。南诏还广泛的饲养鹿,据说在西洱河诸山皆有围山圈养起来鹿,龙尾城东北息龙山南诏王家的养鹿处,要则取之。

不过沿途的那些百姓民众,他们也似乎没有做好被侵略的心理准备,唐军打来的时候,许多村寨甚至没来得及逃跑,就被堵在里面,却也没有太激烈的反映,男女老幼只是躲在寨墙背后的缝隙里,用一种冷漠而戒惧的眼神,麻木的看着蜿蜒而过的军队,和一路被征集走的粮食猪羊。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前往征集物资的士兵发现,这些寨子里的男子,特别是成年的男子很少看到。

当然,我这一路进军这么顺利,还要部分感谢南诏人的功劳,因为他们自皮阁罗时代,很早就开始发白蛮之力修建,以太和城为中心的连接六镇节度使驻地的并弛大道,并模仿唐朝的建立起了被称为“馆”的独特山地驿政制度,随着南沼版图的扩张,这种被称为“国道”“郡道”的填土碎石路,也在向四向延伸。

天宝战争中,唐军就是沿着这些“大道”,杀到太和城下的。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无暇南顾,南沼却看到了反攻之机,为了谋取渐进蚕食南川之地,一边威逼利诱亲附唐朝的边夷部落,同意边特地用南境战争中数万骠国奴隶开山伐树,用六年时间和劳役累死过半的的代价,硬是修建了一条穿越龙川江、小江、普渡河、牛栏江、朱提江、美山、波山。直至大凉山南麓的,横垮南沼国剑川、会川、弄栋三镇境内,被称为东弛道的边境通道,这次南沼能够从全国集结三十万之众,并迅速攻入唐境,一路不停的杀到成都城下,这条东弛道功不可没,因此越过了姚州、携州之间绵联的大山后,龙武军的行军也上了快车道。

不过要绕道姚州实在太远了,因此现在的携州要冲永安城,驻扎了近万来自各地的工程团,利用修建蜀道积累下来的工程作业经验,他们借助相对先进大型器械,正在阳逢岭一带炸山开路,试图修建一条穿过凉山余脉南端,勉强可以通行马车的便道。以缩短南进大军后勤的路线。

为了平南,那位陛下甚至下令西川诸州的库存,不必北上成都,直接转解携州平南大营,可以说是举半川之力来供应前方,补给线就拖的相当漫长。

因此三路大军,伐树开路,逢水搭桥,在山路上磕磕碰碰半个多月,还是如期杀进了南沼国内。过了云贵高原边缘的茂密幽暗绵联山地,后世称为大凉山的支脉,就是高原地区相对平缓而温暖湿润的丘陵地带,植被也变的低矮稀疏起来,道路也好走了许多,但是河流也多了起来,依水而居的大型城寨也多了起来。

对于唐军的的到来,那些居住在城邑中的南沼人,也显得相当混乱和不知所措,一些城邑试图闭门抵抗却被付之一炬,另一些举城出逃,半路又被驱赶回来。由于南沼是一个奴隶部族制国家,居住在城邑中的平民,大多与工户匠业有关,并且已经形成一片原料产地,围绕一个手工业中心城落的规模。

这云南城,就是集中了附近大多数物产加工交易的所在。

说实话云南,在后世可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名字,而南沼国都太和城就是后世的大理城,一说到这些熟悉的地名,我就不由想起,什么五朵金花、什么蝴蝶泉,三月三对歌,火把节、上刀山下火海,少数民族运动会之类,

还有著名的风花雪月,还有热情奔放的少数民族mm,当初打工攒钱旅行的目标之一,没想到在这个时代以另一种形式实现了,而且是作为征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幻之盛唐】最新更新章节〖第三百三十四章 城下盟〗地址https://wap.67x9.com/17/17709/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