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3第二五二章(1/2)

第二百五十二章

2019年9月13日星期五

在发射完第一b次的导弹之后,丁树帜在火控系统中把武器选择改为了红外制导的霹雳9。机载雷达随即也切换到了相应的模式并对目标进行了重新扫描和跟踪,以提供给导弹最新的数据,同时对已经发射的四枚霹雳14仍自动进行着持续的引导。不过在雷达重新扫描的过程尚未完成的时候,丁树帜就再次又把武器选择切换回了霹雳14。于是雷达也就又一次中断了正在进行的目标数据计算,再一次地对目标重新进行扫描和跟踪,以适应刚刚选择的霹雳14,并把最新的数据传输给已通电的导弹。这样一来,无论对于雷达还是导弹来说,现在它们得到的数据都是四个全新的目标,而并不是之前发射的那四枚导弹所追逐的目标。

丁树帜的动作很快。其实只是重新选择一下武器种类而已,也确实用不了多少时间。但就是这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可以完美地解决雷达对目标进行判别和锁定的所有问题。两秒钟后,丁树帜再次按下了发射按钮,这一次是鹿菲菲和丁树帜所驾驶的12各自发两枚霹雳14。此刻,减少了六枚中程导弹的负担,鹿菲菲的12仿佛也轻盈了不少,连动作似乎都要灵活得多了。当然,这更多的只是一种错觉,不过在实际上,减少了六枚中程导弹的负载,12的操作和动作在灵活和机动上也确实提高了不少。

在先后发八枚霹雳14之后,前面的那四架15终于有了察觉。这倒并不是完全因为的飞行员素质不够,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飞机上。自卫队所装备的15在面对米格21时虽然占尽了上风,但其毕竟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研发出来的z斗机了。尽管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地进行了升级和改造,但是在当它们面对最新的12时,各方面的能力就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比如15上所装备的雷达告警接收机。12的,也就是主动相控阵雷达,它发出的雷达b束无论在频率上还是在扫描模式上,都可以有效地15的雷达告警接收机,让它很难及时地做出反应并对飞行员发出警告,特别是在普通的搜索扫描上,基本上都是会被当作杂b而忽略掉的。只有当雷达已经对飞机进行了锁定并持续跟踪了相当的一段时间之后,由于长时间连续的照射才会激起这种雷达告警接收机的刺激敏感部分,从而发出警报。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当鹿菲菲和丁树帜发现他们的时候,他们根本还毫无所觉。直到丁树帜已经发导弹,并在导弹已经带着 的气息朝他们飞行了好几秒钟之后,15的座舱里才响起了告警的声音。但是直到此时,15操作面板上的三个告警指示灯也只亮起了一个。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15和16等制同时期的z斗机基本上一样,雷达告警的指示出了声音之外还在操作面板上有并排三个指示灯,并标有“r(危险)”的字样。指示灯亮起的颜为橙黄,根据计算机判别的危险程度不同,亮起的数量和闪烁的频率也不尽相同。其中单个灯亮起为最低危险等级,但三个灯同时亮起并以很快的频率闪烁时则是最高危险等级。所以,当15的飞行员在听到告警音时注意到只有一个指示灯亮起,也就并没有太过在意。告警系统并没有能够给他们提供威胁来自哪个方向,所以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先试图通过雷达搜索并找到威胁的来源,并打算先予以清除。

结果,直到两架12所携带的全部十二枚霹雳14都已发射并以极快的速度朝他们飞去的时候,这四架15也只不过是稍稍散开了些编队的距离,以扩大自身机载雷达的扫描范围。这个时候,鹿菲菲已经把飞机的速度进一步提升到了接近两倍音速,而丁树帜则把飞机的速度降低到了12马赫,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渐渐拉开。

终于,第一b次发射的四枚霹雳14进入到了弹载雷达的搜索范围。导弹上的雷达开机搜索并锁定目标,开始进入了完全主动制导模式,并在锁定目标的同时助推火箭第二次点火将导弹的速度瞬间提高到超过四倍音速后随即脱落,接下来导弹将在涡喷发动机的作用下维持这一速度直到命中目标。

这个时候,四架15的雷达告警接收机在突然接收到了由导弹发出的雷达b束,仿佛是在猛然之间由睡梦中惊醒过来,蜂鸣声陡然变得急促起来,三个指示灯也在一瞬间同时亮起,并以极快的频率闪烁起来。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四架15的飞行员都意识到了况不妙,一时间连心跳的频率都快了不少。但是实际上他们的况何止是不妙啊,那根本就是大难临头。当他们终于反应过来并手忙脚乱地做出教科书上所载明的b括机动、主动干扰、被动干扰等等一系列的应对手段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他们每一个人都同时被三枚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空空导弹以超过四倍音速的极高速度,带着与空气摩擦而产生的高温,在空中散发着暗红的火花,从他们的背后像闪电一般袭来。

鹿菲菲一直是通过共享丁树帜的雷达来获得z场信息的。此时的她注意到之前发射出去的导弹已经接近目标并进入到最后的攻击阶段了,但是敌机似乎根本没有察觉,至少他们的动作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鹿菲菲仍然保持着快速接近,并打开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龙牙长空飞龙】最新更新章节〖C63第二五二章〗地址https://wap.67x9.com/139/139523/283.html